第369章 北汽蓝谷的营收在未来3-5年迎来10倍增长?(2)(1 / 1)

也就是说,北汽蓝谷已经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先不说营收是否能在未来3-5年实现10倍的成长,但目前已经逐步变好。

2025 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 139.73%,单车制造成本较上年下降 12%。随着享界 S9 等车型上量,预计 2025 年下半年规模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固定成本分摊压力有望缓解。

可以大概理解,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持续亏损(累计约 300 亿元),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高投入、长周期” 特性下,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核心环节进行战略布局的阶段性成本。尽管短期财务表现承压,但这些投入也为企业积累了一定的长期竞争力基础,同时反映了行业转型期的共性挑战。

过去五年,北汽蓝谷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持续投入,累计申请专利数千项(据公开数据,截至 2024 年,极狐品牌相关专利超 2000 项),尤其在高压平台、续航技术、车规级芯片适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积累。例如,极狐与华为合作的 hI 版车型,搭载了华为 AdS 智能驾驶系统,是国内较早实现高阶智驾量产的车型之一,这一技术合作模式为其在智能电动化赛道占据了先发卡位。

北汽蓝谷通过 “极狐” 品牌切入中高端市场(售价 20-40 万元),试图摆脱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低端形象,这个应该算是不太成功的,张国富团队及时调整策略,把产品矩阵下沉到20万以下的区间,目前有一定的成效。

供应链与制造体系升级,北汽蓝谷对生产基地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通过与宁德时代、华为等头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构建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降低了核心部件断供风险。

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亏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烧钱换赛道” 的典型缩影:短期看是财务负担,但长期看为企业在技术、品牌、供应链等领域积累了 “必要成本”。这些投入能否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取决于未来能否将技术储备转化为爆款产品、将品牌认知转化为市场份额 —— 这也是其能否走出亏损周期的关键。

整理了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经营情况,大概了解了他们亏损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试试分析:

北汽蓝谷现在基本明确是享界+极狐双品牌驱动,站位算是非常好的,享界主打25万以上的豪华车市场,没有明显的限制,可以在中大型轿车、SUV、旅行车和mpV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车型进行发展,这个发展空间很大的。极狐则是25万以下的普惠式乘用车市场,这个市场虽然是新能源汽车的红海,但空间更大。

北汽蓝谷是第一批和华为合作发展智能驾驶的车企,虽然一直不算成功,但目前的积累实力也很强。首个将华为 hI 全栈技术量产落地,并通过智选模式实现深度绑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早期车型因定价、渠道等问题遇挫,但技术积累(如 bE21 平台、AdS 3.0)与战略调整(享界品牌高端化、华为渠道赋能)已显现成效。当前,北汽蓝谷正处于 “技术兑现期” 与 “市场爬坡期”,若享界 S9 能持续上量,有望在 2025-2027 年进入 “销量增长 - 成本摊薄 - 盈利改善” 的正向循环,成为智能驾驶赛道的重要参与者。

北汽蓝谷2024年的营收是145亿元,10倍的成长就是1500亿元。

这个问题之前分解过,享界的车型均价按30万算,30万辆就是900亿。这个拆分到每月就是30\/12=2.5万辆,享界四个车型,中大型轿车、SUV、旅行车和mpV在2027年以前都要能出来,享界才有可能冲到2.5万辆的月销量。

这个目前看概率很小,除非享界能类似问界出一辆爆款。但中大型轿车能冲到1万辆就算是优秀了,SUV受问界压制,mpV稍微好点,但也是上限很低的,旅行车在国内算是小众车型,除非欧洲市场能打开。

北汽蓝谷定增方案为啥重点放在滑板平台技术?可能享界也类似极狐的打法,不依赖爆款,扩大矩阵的方式来冲击总销量。

滑板平台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革命性技术方向,其核心在于将底盘、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复杂模块高度集成于一体化底盘,实现上下车体解耦。这种设计允许车身与底盘独立开发,使车企能够快速适配 SUV、mpV、皮卡等多种车型,甚至支持无人驾驶场景下的灵活改装。

滑板平台的模块化开发特性直接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根据北汽蓝谷披露,采用该技术后,车型开发周期可缩短 50%,研发费用降低 70%,生产效率提升 30%。

但即使这样,享界想冲击30万辆\/年的销量,如果没有出现爆款的情况,三年不一定可以实现,五年的概率就很大。

也就是说,给享界五年时间,销量做到30万辆,营收冲到1000亿,这个对华为来说不算很激进的预判。

享界完成1000亿的营收,另外就是极狐要做到500亿营收。按极狐车型的单车价格10万来计算,销量也是要达到50万辆。

北汽蓝谷的三年跃升计划是往这个方向努力,这个难度确实不小,目前看能够做到的概率不大,除非智驾L3政策落地后能对消费者选择有明显的改变。

但北汽集团给的是三年50万辆的目标,即使完成不了,五年内完成也是大概率,完成的速度取决于L3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和消费者的接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