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北汽蓝谷的营收在未来3-5年迎来10倍增长?(1)(1 / 1)

16:54,马特贝下午也不知道为啥这么能睡,起来吃完午饭,看看时间,都可以吃晚饭了。

北汽蓝谷的营收有没有可能在未来3-5年迎来10倍增长?

如果只是从北汽蓝谷2024年的报表情况看,有这个想法可能都会挨骂。

北汽蓝谷2024年的营收是145亿元,其中整车营收128亿元,净利润(亏损)达-69.5亿元,这个亏损是由:毛利(亏损)-19.19亿元和四费合计49.1亿元(研发费用17.6亿元、销售费用18.2亿元、管理费用9.4亿元和财务费用3.8亿元)组成的。

北汽蓝谷在过去五年几乎都是这种情况,四费(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居高不下,但销售非常惨淡,所以对应的毛利就先亏10-20亿元,再加上40-50亿元的四费所以每年亏50-60亿从报表上看就是这么来的。

北汽蓝谷的毛利在过去五年是这样的:2024年-2021年:-19.19亿元、 -10.56亿元、 -11.23亿元 、 -16.31亿元 、 -15.71亿元;

为什么会年年毛利亏损?报表上直观看就是因为产销量实在有点感人:2021年的产量最低只有0.64万辆,2024年的产量最高也只有11.39万辆。产能倒是相当可观,2022年以前一直是52万辆\/年,到2023年才压缩了5万辆,2024年继续去产能,压缩到剩27万辆,就是镇江工厂(极狐)的15万辆\/年和密云工厂(享界超级工厂)的12万辆\/年。所以产能利用率最低那年不到1%,2024年最高也只有34%。

所以北汽蓝谷连续五年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产能利用率极低,原来借壳上市前就是一个52万辆\/年产能的巨无霸,但却是一堆要淘汰的产能。这些落后的北汽自主品牌产能(猪鼻子、绅宝)等经历了五年的淘汰过程,有新能车,也有燃油车。

也就是这些产能的问题,北汽蓝谷在过去五年毛利年年亏损,但2024年过期产能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从一季报的信息看,2024年的毛利亏损可能主要是享界密云工厂形成的。

为什么说2024年的毛利(亏损)主要是享界的密云工厂形成呢?北汽蓝谷其实主要是两个子公司运营,一个是镇江的北汽蓝谷麦格纳汽车有限公司,镇江基地,负责极狐生产运营;另一个就是北京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密云基地负责享界生产运营。

2024年12月北汽和北京国资牵头参与了101.5亿元的增资,北汽蓝谷手里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权从100%变更为71%,北京国资等少数股东持有29%。

这里注意,2025年一季度的净利润是-13.58亿,其中归母净利是-9.53亿元,少数股东权益是-4.04亿元。这个比例和北汽新能源增值后的少数股东权益比例基本接近(71%:29%),所以可以大概猜到一季报的亏损主要就是北汽新能源形成的亏损,也就是享界S9产生的亏损。

马特贝功课做到这里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也许少数股东权益的比例只是一个巧合,还是从整体毛利率的变化来判断更好。

马特贝做了20来个腹式呼吸,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对北汽蓝谷的情况进行分析:

也就是这些产能的问题,北汽蓝谷在过去五年毛利年年亏损。

但形成这么高亏损额的主要原因还是四费,北汽蓝谷在淘汰之前的自主品牌产能同时也一直维持极狐的研发投入和品牌推广,在2024年联合华为启动了享界项目的运作,所以四费一直很高,2024年研发费用达到17.6亿,推广销售费用也有18.2亿。

北汽蓝谷因为要处理北汽集团自主品牌的这些过时燃油车和新能车产能,同时又因为极狐的销量非常差,所以过去五年北汽蓝谷整车产量就一直很低,这可以从过去五年的产销量变化情况看出来,他们核心产品北京新能源EU系列是北京汽车株洲基地代工的:

这种状况也是在张国富2024年接手北汽蓝谷总经理的位置后,对极狐的产品定位进行调整,推出极狐S5\/t5和极狐考拉之后,极狐的产销量起来之后才有所改善。

在张国富和刘观桥的新团队努力下,产能利用率在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提高到40%和50%,这个数据到2025年年底有可能提高80%以上,这个数据是汽车企业盈利的基础。

那过去五年北汽蓝谷的四费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呢?

这个可以从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员工情况变化大概能看出来。

那过去五年北汽蓝谷的四费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呢?

这个可以从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员工情况变化大概能看出来。

2020年,博士都养了57个,到2021年开始精简,因为旧有产能的淘汰,生产员工从1413人降到2021年的598人,总部员工人数从113人降到40人,但研发人员基本上维持在1500人以上,公司也一直保持着45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

北汽蓝谷采用 “直营 + 经销商 + 跨界共创” 的混合模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庞大的线下网络需要大量销售人员支撑,包括直营店员工、经销商驻店人员及渠道管理人员。

也就是说北汽蓝谷的产销量虽然到2024年才有所改善,但过去五年是一直保持着研发和销售团队的运营的,这些可能就是北汽蓝谷最大的亏损之源。

张国富将成本控制提升至 “一把手工程” 高度,明确 2025 年降本目标为识别并落实几百项、涉及几十亿的降本空间。

这一目标通过三大维度实现:

物料降本:聚焦核心零部件(如电池、芯片)的供应链优化,通过自研与合作降低采购成本。例如,与宁德时代合资生产电芯,开发通用性更高的滑板底盘,预计每年可节省数亿元。

费用严控:管理和营销费用 “只降不增”,要求团队习惯过 “紧日子”。2025 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仅增长 4.47%,管理费用增幅控制在 42.60%,显着低于营收增速(150.75%)。

研发提效:在保障研发投入的前提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25 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53.06%,但重点投向享界品牌核心技术(如 800V\/5c 超充、智能驾驶),避免无效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