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佛珠血案(1 / 1)

民国十七年夏,东陵地宫的黄肠题凑间渗着潮气。婉儿握着煤油灯的手在发抖,灯影掠过慈禧太后的棺椁时,棺盖上的鎏金莲花纹突然裂出半道缝隙,露出里面那串 108 颗翡翠佛珠 —— 它们像凝固的绿血,在幽暗中泛着冷光。

"第 36 颗和第 72 颗。" 戴着白手套的考古学者用镊子夹起佛珠,放大镜下可见翠色里浮着极细的金斑,"光谱仪测过,是砷化物残留。" 婉儿的指甲掐进掌心,农历十月廿一的日期在脑海中炸开 ——1908 年 11 月 14 日,光绪帝驾崩的子时,恰是佛珠第 36 颗对应的 "三十六天罡" 位,而第 72 颗正对着 "七十二地煞",暗合天干地支的阴阳之数。

棺内的霉味里混着一丝甜腥,她忽然想起《造办处密档》里的记载:咸丰十一年,慈禧初掌大权,命造办处用红珊瑚粉混合砒霜制成粘胶,专为串连东珠朝珠,美其名曰 "固色延年胶"。当时掌案的老匠人曾在太医院闲聊时说:"这胶干后比铁还牢,虫蚁不侵,连人的精血都能锁住。"

镊子轻触佛珠穿线处,暗红胶痕应声而落,露出底下刻着的极小年号:"辛酉"。那是 1861 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年份,也是她第一次将砒霜融入首饰的开端。婉儿盯着第 36 颗佛珠的孔眼,边缘呈锯齿状,与光绪帝指甲血书里 "项" 字的顿笔如出一辙 —— 当年袁世凯献给慈禧的鼻烟壶,壶盖内侧正是这种刻痕。

"每颗佛珠对应她掌权的年份。" 考古学者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第 36 颗是光绪三十四年,第 72 颗是她垂帘听政的总年数。" 婉儿忽然想起瑾妃绣鞋里的砒霜结晶,同样裹着红珊瑚粉,原来这种特制粘胶早被用作毒药载体,表面是珠光宝气的佛珠,内里却是浸透砷毒的索命线。

地宫顶部的水滴落在棺盖上,叮咚声里,婉儿回想起三年前在故宫库房见到的朝珠账本:慈禧每次佩戴翡翠佛珠后,必定要赏给近身宫女杏仁酥 —— 与当年送给光绪帝的点心同款。那些宫女大多活不过二十岁,卷宗里记着 "急症发疹",如今想来,正是慢性砒霜中毒的症状。

"看这里。" 学者用手术刀轻轻刮开第 36 颗佛珠的翠面,底下竟刻着 "十月廿一" 四个小字,刀工与瀛台日晷上的 "戊申年霜降" 如出一人之手。婉儿的后背撞上冰凉的石墙,终于明白为何慈禧要在光绪帝死后次日便迫不及待地安排自己的陪葬品 —— 这串佛珠哪里是祈福法器,分明是她用皇帝的死期来计数的权力念珠。

红珊瑚胶的碎屑在灯光下闪烁,像极了当年养心殿地砖上的拖擦血印。婉儿忽然记起李莲英的口供:"老佛爷说,皇上归天那日,要戴最绿的珠子念经。" 原来早在十年前,她就选定了用光绪帝的死来祭这串佛珠,用砒霜将两个生命绑定在阴阳两界,让自己的权势即便入了棺椁,也要踩着皇帝的尸骨继续延年。

棺内的佛珠突然发出细微的爆裂声,第 72 颗珠子表面浮现出蛛网般的裂纹,露出里面裹着的指甲盖大小的黄绫 —— 婉儿认得那是光绪帝龙袍的布料。1861 年的粘胶不仅锁住了砒霜,更将皇帝的衣角碎片封在其中,仿佛要让光绪帝的魂魄永远困在这串佛珠里,陪着她在黑暗的地宫度过永恒的岁月。

"这种胶遇热会释放毒气。" 学者突然捂住口鼻,煤油灯的火焰开始变蓝,"当年参与殓葬的工匠暴毙,恐怕不是因为惊扰皇陵,而是中了这佛珠的毒。" 婉儿望着棺内渐渐泛紫的佛珠,想起瑾妃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那些珠子会说话,可惜说的都是吃人话。"

地宫深处传来石墙开裂的声响,婉儿趁机将半片粘胶碎屑塞进袖口。当考古队准备撤离时,她故意落在最后,用银簪挑开第 36 颗佛珠的孔眼,里面掉出半粒炭化的药丸 —— 正是光绪帝生前服用的安神汤丸核,裹着的朱砂衣上,用密写药水画着个小小的 "袁" 字。

走出地宫时,暮色已染红孝陵的琉璃瓦。婉儿摊开掌心,红珊瑚胶在夕照下泛着血光,那些被慈禧视作权力象征的佛珠,终究成了她弑君的铁证。当年造办处的匠人不会想到,他们发明的 "固色延年胶",最终固住的不是珠宝的色泽,而是一个王朝的罪恶,让每一颗佛珠都成了滴着毒汁的历史标点,永远钉在紫禁城的命盘上。

夜风掠过松林,传来类似电报机的滴答声。婉儿摸着袖口的佛珠碎屑,忽然听见身后地宫方向传来轰然巨响 —— 不知是塌方,还是某位老佛爷的棺椁,终于承受不住这 108 颗带毒的念珠,在历史的重压下,裂开了第一道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