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皇帝都会怀疑边关的那些重臣有什么异心,时不时的就要敲打一番。
虽然孟获父子二人都曾保证过永不反叛,且孟虬当初也信誓旦旦的说过要永为大汉藩属。
可孟虬的这个要求,依然让刘谌的心中产生了一丝异样的感觉。
刘谌知道孟虬请求自己派人过去大概率是真的为了开垦土地,帮助大汉积攒粮草。
但不排除小概率的因素是孟虬想要借机壮大自己的力量。
因为一旦坐上那个位置,哪怕只是一个小国之君,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毕竟人从生到养,要将近二十年才能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劳动力。
从刘谌手里要人,却能够直接省下中间十几年的时间。
最终刘谌摇了摇头,拒绝了孟虬的请求。
不光是因为刘谌不想给大汉将来找麻烦,还因为大汉现在也缺人缺的厉害。
而且现在修筑城池所消耗的粮草方面,有了江东那些世家的暗中相助。
已经没有那么的紧迫,一切都可以徐徐图之。
在知道刘谌的意思之后,李密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东那些世家的回信也到了。
而且果然不出所料,有张布和濮阳兴的下场在前。
这些世家之人不仅没有就此罢手,反而直接打定主意,要留一支血脉在大汉。
免得像张家和濮阳家一样,满门被诛。
对于刘谌的要求,也几乎是全盘答应。
何况刘谌给出的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只要按照刘谌的意思来。
绝对有的赚!
这种两头都能得好处的买卖,不做白不做。
至于这些粮食怎么运到大汉,以这些世家在江东几十年的底蕴,想要做到这一点,倒也不算太难。
张惇也因为这件事彻底的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出身吴国的他,虽然这会儿没有一个官面上的身份。
但在刘谌的授意下,俨然已经成了连接汉吴两边的桥梁。
一应事务都离不开张惇,这让张惇在庆幸感激之余,也尽自己的全部能力,要把这件事办的妥妥当当。
等到吴使返回建业,把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诉孙皓之后。
孙皓恼怒异常,却拿刘谌没有什么办法。
一个张惇的死活,孙皓并不在意。
孙皓在意的是,当初张惇逃往成都,这背后究竟有没有人协助。
这个人又是谁?!
虽然孙皓觉得很大概率是陆抗,但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孙皓也只能想想。
因为现在整个大吴西陵的防务,几乎都系于陆抗一身。
孙皓敢凭自己的喜好杀了张布和濮阳兴,但却不敢动陆抗。
而且要说现在大吴还有谁对孙皓忠心耿耿,那非陆抗莫属。
至于施绩,孙皓早在调查是谁救下孙酦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他在里面有所参与。
之所以没动施绩,除了因为对方背后的朱家外,还有对方手中的兵力。
步阐前车之鉴尚在,孙皓又岂敢因此事过度逼迫之。
憋屈之下,孙皓只能将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宫人的身上。
于是,吴宫中每天都能抬出去数具宫人的尸体。
无论男女,皆是被孙皓醉酒之后发泄怒火所害。
一时间,整个吴宫之中人心惶惶。
同样人心惶惶的,还有魏都洛阳。
之前司马炎从合肥调了文鸯前往并州去抵挡秃发树机能。
并且在数次交战中,大败秃发树机能。
然而最终结果却并不乐观。
虽然在和文鸯接触过几次并且吃了败仗。
秃发树机能却没有退走的打算。
因为即便有所折损,相比较于自己得到的好处。
这点折损完全可以承受。
毕竟草原上一场白灾下来,就要平白的折损许多人。
这会儿能拿这些人换财物,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只是这样一来,可就苦了并州当地的百姓。
除了要承担外族劫掠的苦难外。
自家的兵马也没有放过他们。
因为文鸯所率兵马消耗的粮草,除了朝廷拨付一部分之外,剩下的皆是就地筹措。
这原本是当初曹操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而定下的策略。
并且也确实在魏国各地都留有军屯和民屯。
可如今几十年过去,这项举措早就已经变了味道。
所谓的军屯和民屯也早就成了地方上捞钱的手段。
再加上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导致这些并州百姓在自己人手里遭受的苦难,甚至要远超那些鲜卑人。
左右都躲不过去的百姓们,只能拖家带口的往中原腹地逃亡。
而地方上为了不因为灾民的问题被朝廷问责。
一边封锁这些灾民的消息拒不上报。
一边驱赶着这些灾民们速速离开自己治下之地。
至于他们去哪里,完全不管。
于是这些灾民就这样或主动或被动的被裹挟着往洛阳的方向奔去。
等到这些灾民大规模的出现在洛阳的时候。
司马炎顿时大吃一惊,连忙召集来贾充等人前来询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孤不是派文鸯前往并州去驱赶那些鲜卑人了吗?”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灾民到洛阳?”
这件事贾充同样也早就已经知道了。
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拖着没有报给司马炎。
如今这些灾民已经到达洛阳,贾充的目的也达到了。
听到司马炎的询问,卫瓘开口道:
“晋王,眼下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
“这些百姓逃难至此,早就已经饥肠辘辘。”
“朝廷还需早日开仓赈济,免得这些灾民们因此生事!”
这些灾民之所以会选择逃到洛阳,皆是以洛阳为最后希望。
若是不救助的话,或许大乱就要从此开始。
荀恺也开口说道:
“莫说是兵戈之祸。”
“就算是旱灾洪灾这等事情,也绝非一般人能够扛的过去的。”
“这些人能够逃来洛阳,已经是他们心向朝廷了。”
“晋王还是早开粮仓赈济吧,迟则生变啊!”
司马炎闻言心中大为懊悔,没想到这件事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悔不听当初贾卿之言,以至于今日之事!”